“送来的MP4已经有了”、“收到的保健品太多了”……时下,不少人为如何处理多余的、不称心的春节年货和礼品犯着愁。今年春节长假过后,将年货年礼挂到网上交易日渐“热”了起来,网友们纷纷在网上“晒”起余下的年货和收到的礼品,卖的卖、换的换,忙得不亦乐乎。一件件被认为是“鸡肋”的年货一经交换往往就成为别人手中的“香饽饽”。 25岁的刘小姐在杭州一家银行上班,最近一周,她家接连收到一大堆的保健品,个个包装精美、价格不菲。“年货是很丰富,但吃不完等于没用。总不能让东西一直堆着,最后浪费掉就可惜了。”为了处理这些“鸡肋”的年货,刘小姐在“杭州换吧”网站注册后成了一个“换客”,并很快通过发帖从另一名“换客”手中换来了自己非常需要的化妆品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在网上发帖“互换年货”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,跟刘小姐一样,他们将自己熟悉的网络利用起来,等待交换的礼物除了烟、酒、保健品及礼盒等年货外,还有数码产品、玩具、首饰、抵用券等,各类年货应有尽有。几张一目了然的图片、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,再加上几项交换要求,就可以轻松实现网上换物了。“这不仅能提高年货年礼的利用率,还是节后继续享受年味的一种方式。”杭州网友“不再孤独”认为,每个地方的年货年礼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,在交换年货的同时,其实也是把当地的民间习俗传递给另一方的网友。 与种类多样的“春节年货”相比,“换客”请求交换的物品则相对简单,只要能将自己用不上的东西换成急需的或者是自己喜爱的物品就行。因此,“换客”的核心理念并不在于等价交换,更多的是按需求进行交换。“你多余的,也许就是别人急需的;你急需的,可能不花钱就能得到。”这是“杭州换吧”网站的宣传语,该负责人表示网上换物是一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新型生活方式,可以更合理、以更低成本调配资源,使得物尽其用,越来越多人会接受和喜欢这种方式。 但是换礼过程中由于产品质量、售后服务很难保证,也可能存在一些陷阱。网友“索菲亚”就因为一时疏忽,没有注意生产日期,换到了一盒即将过保质期的金华火腿,郁闷地只能接连几天烧火腿吃。 记者发现,许多网友发布的“换物帖”上,并没有注明食品类年货年礼的保质期,因为礼品交换的双方一般是陌生人,很多时候是以邮寄形式交换,这就很可能换到超过或即将过保质期的物品。一些人也在这期间,以次充好,通过网上换物处理假货、次货。 有专家认为,“年货交换”虽然有效弥补了目前不够完善的实物市场,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隐患,因为网络的不真实性,使得交易的风险大大上升,对此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。杭州市工商局12315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这种网上物物交换目前也缺乏有力的保障手段。有丰富换物经验的网友建议,交换年货最好在同城进行,尽量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,交易时可当面查看外包装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如果条件许可,还要检查礼盒内物品是否完整,其新旧程度是否和帖子中所描述的一致。12315的工作人员也提醒广大“换客”,有可能的话,交换时尽量获取礼品发票,以便维权。 |